五五——谈谈过去十五年接受的教育

博客四周年了。今年也是我本科毕业的日子,于是这周年的主题是谈一谈目前陪伴了我十五年的国内教育。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我不想做大段的论述。于是我选择一个较为轻松的方式:通过评价我从小学到大学接触的老师,来给我视角下的教育,勾勒一个大致的轮廓。

总体评价

从上帝视角来看,我对国内的教育大致满意,100分满分我能给到70分左右。理由是高考这个体系还是相对公平的,目前还可以起到筛选人才的作用。但从个人的体验来看,100分只能给到55分,是一个不及格的体验。

小学(五年)

我在一个(当时的)贫困县读小学,虽然一个班上有将近90名同学,但毫无疑问,小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可以给95分。除了五年级准备升学之外,没有任何压力,寒暑假还有漫长的时光可以用来和小伙伴玩,和在电脑上打游戏(那个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流行),这些给了我一个金色的童年时光。

我的语文老师是第一次给我们上课,年轻有活力,她的女儿也在这个班级。我当时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周围同学一起玩,老师便安排她的女儿与我同桌,下课的时候让另外几个女生一起跳皮筋、跳绳等等(虽然我那时依旧没有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在班上渐渐有了两三个男同学成为了好哥们。可以看出语文老师对我非常关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父亲当时在县教育局工作)。但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关心也有“溺爱”的一面——每次期末考试时她总是会想办法在我的语文卷子中少扣点分,来让我的成绩成为全年级第一。我开心了,她的指标也完成了,这似乎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但其实为我初中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数学老师稍微年长一些,不仅漂亮,而且听说讲课能力在全县都颇有名气。第一节课,因为课上的内容我早已学会,便漫不经心地看着窗外发呆,数学老师便告诉其他同学不要向我学习。那时我自然是不服气的,之后的每次考试自然是打了她的脸。随后我每天下午放学一般情况都会找她讨论数学问题,我当时刚刚从电脑那边学会了“进制”这个概念,便问老师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运算是不是截然不同,她回答完全不同(其实她的回答有所偏颇,其实本质上加法还是加法,乘法还是乘法,并没有“完全不同”)。另外我发现计算器不停连乘2,末尾一定是2、4、8、6的循环,循环节为4,于是向她请教10和4有什么关系,她自然是无法回答;还有问 2008^2009 除以 7 的余数是多少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直到高中接触数论中的欧拉定理才最终解决。四年级时,我因为尝试下载 Mathematica 第一次绕过 GFW,从而就不需要一直问她问题了。五年级时换了一个数学老师,这两个老师都喜欢体罚学生。教我一到四年级的老师在我们粗心做错题时会用戒尺打手,后者会因为班上纪律不行而罚抄100遍书中的某个概念。于是我也叫苦不迭,学会了拿着多只笔进行 pipeline 操作。这也是我能找到的这两位数学老师的唯一缺点。

英语课三年级才开始开,而当时县城的英语老师资源极度匮乏,一周只上一次英语课。她的声音似乎比较小,经常使用戒尺敲打桌子以维持教室的宁静,再加上印象不深,我也不知道她的口音是否标准。

预备初中(一年)

六年级我便来到了一个地级市的私立初中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由于数学与英语较好,我获得了特等奖六万元奖学金,升入学校的预备年级。预备这一年也还是不错的,除了多了周考与月考外,基本上还是小学那种无忧无虑的时光,可以给到85分。

语文老师自说她是一个“懒人”,学生考得好坏与她没太大关系。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是,有一次她在上课时放了齐豫的《橄榄树》,并讲了一下三毛的生平。但当时的我并不是 INFP 而是 INTP,所以并不能立刻理解三毛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但无论如何,之后人生中发生的事情和那堂课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个是那个时候刚刚学会使用 cmd 进行定时关机的 trick,并尝试恶搞她的电脑,最后给她带来了一些困扰,只不过最后我还是优美的收场了,并没有带来什么后果。

数学老师比较年长,戴眼镜,牙齿因为长期抽烟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个口头禅是“啥(sa)——子安?”,代表对一个错误回答的诧异与不屑。我这边每次数学考试都能获得满分或接近满分的成绩,因此在他教的两个班小有名气。甚至当我因为粗心做错题时,他都会以“这道题,xxx都做错了”这样的话把我当成一个现象级的符号来看待。那个时候学校也组织了不知道从哪儿搞到的“IMO小学版试题”以及官方组织的“希望杯”,但这两个考试前者没有下文,后者也仅仅只是拿了一个铜牌便结束了。

英语老师这边,除了周末学校强制要求补习的英语时间老师课前会放些歌之外,便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然后听会了Yesterday Once MoreLemon Tree。在课上,我依旧成功在一节课课前实施了定时关机的 trick,老师在课上讲着讲着,电脑便弹出了一个五分钟后关机的窗口。然而英语老师仍然镇定自若的在上面讲课,待电脑自动关机后,开始在黑板上板书。我想象中老师惊慌失措的样子并没有出现,这令我有些失望。

初中(三年)

预备之后我便继续在该私立初中进行学习。我的家长为了将我送进当时的“云班”而多交了三年一万五千元的学费,获得了理论上更好的师资和一个毫无用处的少年派学习平板。而对于我来说,这是三年噩梦生活的开端,我只能给到20分。

语文

语文老师大概五六十岁,最最让人感到愤恨的便是他的各种“精神上的凌辱”,他的恶行罄竹难书,包括但不限于:

  • 语言暴力:
    • 出口成脏、口不择言。他说的话有多难听呢,就即使是我的家长作为成年人,都能被他骂得一周都不高兴。更何况我还要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去接受这种强度,时间跨度为三年的“羞辱”。如果说“恶语伤人十月寒”的话,那么我可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寒冬之中了。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受到这样的“羞辱”,恐怕之后的我哪怕遇到多么恶毒的言辞,都能做到面不改色,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
    • 当着全班的面拿某同学的名字开玩笑。
    • 当某个同学平时语文成绩不佳,但某次考试突然进步明显时,他便当着全班的面嘲笑那位同学说下次他的成绩一定会“打回原形”。
    • <以及那些我不想回忆的瞬间>
  • 行为暴力:
    • 每周末我们都要写一篇作文,被他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更有甚者的作文被他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零蛋。
    • 当着全班的面撕掉某同学的作文。
    • 课上大段大段摘抄他在书上写的笔记,一节课恐怕都要写个一两千字,把课本上的字都写得看不清那种。
  • 多管闲事:
    • 随意预判学生前途。我的语文成绩当时也在班上处于中游水平,140分满分只能考100分左右,他就对我的家长说“你的孩子如果语文不提上去,是不可能考上好大学的”。家长当时就很不高兴了——你又不是孩子的班主任,孩子考不考得上好大学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 捧一踩一。有一次他引用某新闻的内容说高考进入“大语文时代”,语文的题量将会变大,要让1/3的考生写不完卷子,数学和英语的难度将会下降。作为语文老师,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可以,但偏偏要拉数学和英语下水,这恐怕就不太合适了。

我当时是有多么愤恨呢,就连这些文字的描述也显得苍白无力。我是真的想要偷偷带上一只录音笔去记录他的言行,然后举报他的所作所为,但父母以怕影响我学业为由强烈反对我这么做——于是这件事也不了了之了。这三年的经历,让我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 对老师这一形象的“解构”,质疑权威。
  • 质疑这个体制是否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护每一个公民。(于是我没有选择主动入团,但还是被父母强迫入团了)
  • 引发了人生的第一次抑郁情绪,甚至向家人表达过自杀的想法,从 INTP 变为 INFP,对否定的言辞会更加敏感,也终于理解了三毛在追求什么。
  • 轻微的厌男,导致我在同等条件下会更加信任女性。

当然,他还是有一些优点的,比如说板书写得很好看、讲课水平入木三分、世界观还算正常(例如日本的文化底蕴比韩国深厚,没有一味地仇日),也没有后面一些老师的对男女生区别对待的行为。

数学

数学老师年龄与语文老师相仿,但口德就比语文老师好太多了,初中三年基本上没听到他说过脏话,即使是某位同学数学成绩太差,也只是用“谦虚”一词委婉说明。由于是“云班”,老师在完成课本要求的内容外,也会在此基础上拓展些“云里雾里”的知识。例如:

  • 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他会讲一下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在实数域的通解求法,和在求整数解中使用 Extended Euclidean 算法的解法。
  • 学习勾股定理时,会讲如何构造所有的勾股数。
  • 学习圆的时候,讲到了圆幂定理、四点共圆相关的知识。
  • 临近中考时,讲了 2015 年的哈尔滨中考数学压轴题(一道很经典的结合几何构造与数形结合题目,比现在的哈尔滨压轴题有灵魂多了)。

与预备年级相同,我初中数学的水平也是满分或者接近满分的状态,印象中从未失手。因此听说我亲戚的孩子又来念我的初中,其他班的老师也依然记得我的名字。然而遗憾的是,学校初中三年,一次初中数学联赛都没有考过。我没有施展身手的机会,因此只能刷刷哈尔滨的历届压轴题聊以自慰,熟练到可以在一节课时间内可以做完26、27题的程度。

英语

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四十岁左右,又是另外一个“典型”。可能在师德方面比语文老师好不了哪儿去,幸亏我的英语和数学一样都很不错,否则也难逃他的唾沫星子。他除了有时也说脏话之外(频率比语文老师低,但也比较难听),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些某些逆天,甚至曾经还误导过我的言论:

  •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美化内卷与倦怠)
  • “打扮干净有什么用,为什么不把打扮自己时间用来学习”(暗示个人关怀或自我表达是一种浪费)
  • “一个人说话一分钟,全班50个人就是浪费了50分钟”(控制,过分强调集体主义)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似乎国内大多数学校都在宣扬这种错误的价值观。

除此之外,和语文老师一样,行为暴力也同样存在:

  • 亲眼看到某同学因为不服从他的管教当着全班的面扇了某同学的耳光。
  • 据另一位同学所说,他对男同学和女同学进行了区别对待,一个例子是骂女同学的频率比男同学低很多。(这也进一步强化的我的厌男情绪)

在专业能力方面与语文老师不同,实际上他在英语方面的素养也只能是一般般,甚至连 consumption 这个单词都能读错(念成类似于 com·su·pi·ti·tion 的发音)。换句话说,我似乎很难找到他的什么优点。

物化生

物理老师较为年轻,小胖小胖的。因为是非“云班”的老师,因此他的课程相对轻松,没有什么辱骂之类的现象出现。从我的直觉来看,他应该是那种暖男类型,两年的观察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明显的缺点。

化学老师是第三个“典型”,年龄与语文、数学老师相仿,也喜欢强调什么“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假期弯道超车”这种鼓吹内卷的言论。第一节课教师电脑出了问题,他自己解决不了,我作为电教主动请缨尝试修复,但没有成功,还遭到他一脸不屑,说“看嘛,这个问题就是修不好”。热脸贴了冷屁股,我对他的印象一下子就变坏了。但我唯一记得他说的最有含金量的话就是他告诫同学不要喝酒,因为酒精会杀死体内的细胞,喝一点就杀一点,没有什么“适度饮酒有益健康”这种谬论。

生物老师的话有两任,初一的时候是位女老师,在学年快结束时她放了关于崔永元和转基因食品相关的视频。我找到她并索取到了该视频的文件。另外我向尝试加她的好友,但被拒绝了。初二是位男老师,对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政史地

政治老师身材娇小,喜爱穿短裙与丝袜,偶尔也会穿条牛仔裤(这说明政治课的内容已经无聊到让我开始关心老师的穿着),这可能是初中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一抹色彩。缺点就是她的眼镜度数比较高,一副眼镜降低了她的形象。

历史老师是五十岁左右的男性,看上去很有涵养,我唯一记得的一句话就是历史书写要“不隐恶,不虚美”,不知道他是否在影射什么。

地理老师就与政治老师不同了,她的脸上写满了作为中年妇女,时间给她带来的沧桑。我记得她在地生中考前夕会让模拟题做错的同学站起来,每个人都会挨手心作为体罚——但这些都是小事情了。

高中(两年)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读高三,我印象中的高中生活似乎是从地狱来到了天堂。虽然高考的压力并没有凭空消失,但我明显感觉我的母校——成都市第七中学,给予了学生他们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尊重,有了一定的人文关怀。因此,我给我的高中80分。

竞赛班

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有一丝帅气,但不苟言笑。由于高中学竞赛比较劳累,而语文课一般都在上午,老师的声音虽然有些磁性但仍然比较催眠,因此听课时大多都处于昏睡状态。高二从竞赛班退下时,我的某些出格行为遭到了他的批评,其中一句话我终生受用:

“除了你的父母之外,没有谁会无条件对你好。”

但随后因为批评中触及到了初中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我无法抑制的开始抽泣。老师虽然可能不爽我的行为,乃至可能给他也带来了麻烦,但他还是拍了拍我的肩膀并递来了纸巾,这是我第一次在“除了你的父母之外”的人中感受到了温暖。

数学老师据说是从竞赛班退下来的,但与竞赛的劳累相同,听课时我也大多都处于昏睡状态,所以对他印象并不深。

英语老师年轻漂亮,口音貌似不错,因为我的英语水平较好,她多次鼓励我英语朝140分发展。但我可能因为学不来衡水体(我也质疑这种讨好阅卷人而牺牲自己个性的书写方式),直到高考结束我也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对此我稍稍有点遗憾。

物理老师有两任(前一任被我的初中学校挖去当了那里高中的竞赛教练),后一任兼任下文非竞赛班的物理老师,之后展开。

化学老师也有两任,前者看上去比较憔悴但十分负责。后者相当年轻,从 ucsb 回来给我们教书。两者都采用了让学生抄写老师板书,并记录在笔记本的形式进行教学。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我由于高考化学也只是刚刚及格,对此没有任何发言权。

生物老师似乎也在兼任竞赛教练,我的印象是声音尤其催眠,这间接导致我高一下期的期末考试生物只有46分,甚至连及格线都没有达到。

非竞赛班

语文老师年龄稍大,但非常有活力,与她的年龄毫不相称。与预备年级的语文老师相同,她也喜欢在课堂上放歌(比如《子衿》和《幽兰操》),让我重新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据其他同学所说,那些不在七中念书的同学也羡慕她的语文课。在她的引导下,我的语文成绩有了一些提升,甚至有一次上升到了120分以上,即使在高考也维持在110分以上的水平。

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比较年轻,是第一次教我们这种常规班里的拔尖班型。虽然他并没有像之前的数学竞赛教练、乃至初中的数学老师拓展很多拔尖内容,但他开设了让退役的数学竞赛学生,课前讲一下介于高考和竞赛之间的知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平面几何的各种仿射,对于解决圆锥曲线大题有一些直观的帮助),在个人看来比较成功。虽然老师课上具体讲什么内容,班上的同学似乎并没有在听,而是自顾自的刷题或者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事情是七中数学练习册有一个导数压轴题,我使用了自创的方法完成了对该题的证明,老师出于对我的保护,并没有判对或者判错,这一点我深表感激。至于高中数学的成绩,在不读高三,并且数学没怎么学的情况下稳定在130-140分区间,而高考数学则达到了139分,是我印象中高中阶段最高的一次成绩。

英语老师算是知性,有气质那一类,口音也挺不错。我有一次月考考完,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用英文写了很长的一篇考试总结。没想到这个总结居然被在家长会公开表扬了——这是我在高中期间为数不多的荣誉之一。另外,因为她说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给理解世界提供一个不同的 perspective,于是我便在某一天给她安利了某个梯子,她用了一下觉得还不错,但之后似乎她也没有用下去。她为数不多的一个缺点就是有一次也鼓吹了996制度(她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007),希望她不是真心这样认为的。

物理老师(也就是竞赛班的后一任)的一大特点喜欢在一张A4纸上列出12个经典的物理题目(俗称“小练习”),并让学生将题目剪下来并粘贴到笔记本中,写上计算的过程。在课上,他喜爱在吹嘘他曾经在英国的游学经历,而实际的解题过程却受课堂时间限制,讲得比较简略。在高考结束过后,我才意识到老师可能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实际上可能也在学校附近的培训机构拿着相同“小练习”然后认真的讲题(当然纯属个人猜测,我没有实际证据),这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现实的一面。目前已经退休。

化学老师年龄较大并且身材“丰满”,但讲课生动风趣,也与物理老师一样喜欢吹嘘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拿着大哥大、开轿车的自豪经历。似乎七中化学组的“让学生抄写老师板书,并记录在笔记本”的教学模式便由他来起头,并以师徒制传承给竞赛班和其他班的老师们。我对他的总体印象还是不错的,除了有时候会显得没有情商——有一次学校又祝贺某某某同学在信息学奥赛获得了国际金牌,而他在上课时批评这些学生“目光呆滞”,应该向他那样“享受生活”。不论这个论点是否正确,但教室里毕竟有从信息学奥赛中退役下来的同学,他没能顾及到这些同学的感受。在我高考结束后,高三那一年,老师因为身体有恙,无法继续进行教学便也退休了。

生物老师我唯一的印象就是光头了,我没啥什么特别的印象,高考也只有一个平庸的分数。值得注意的是成人礼时我的寄语便由他所写,也是平庸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貌似平庸才是人生的常态一般。

政治老师因为竞赛和文理分科的原因,我只跟她上了一节课。她吐槽说自己因为炒股亏了20万,并劝告大家不要炒股。我想就连七中的老师炒股也输了很多钱,这种投机的事情还是不做为妙。但随后我自学了一下高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算是对理财这些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

历史老师真的很抱歉,没有任何印象,甚至ta的性别我都忘了。

地理老师呢比较年轻,由于我对地理也比较感兴趣,下课时会经常找她问问题。这使得我作为一个周围全是理科生的群体显得格格不入,地理老师也戏称我们在“尬聊”。奇妙的是,第一次地理月考我考出了94分,是除了高二有一次物理会考拿了满分外,所有科目年级排名最高的一次——没想到居然不是数学。当然,这也因为文理分科之后便没了下文。

大学(四年)

由于大学班级的概念被大大弱化,并且老师也只会陪伴我们一个学期十多节课,因此很难对他们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里就评价一下学校和学院吧。

学校的话我可以给到80分,正如川大其校训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学校的氛围的确十分包容。优点有:

  • 校园环境优美,据我上清华的室友说比清华好多了。
  • 教学楼的基础设施非常不错,空调甚至有点冷。
  • 食堂的饭菜还可以,基本上不会吃腻,四年间也没吃出什么虫子之类的玩意儿。
  • 寝室四人间有空调,也庆幸自己分到了三个不错的室友。
  • 没有隔壁电科反人类的早自习(虽然隔壁的早自习政策也逐渐式微了)。
  • 拥有丰富多彩的社团群体(虽然我一个也没加过)。

但也有一些小小的瑕疵,比如:

  • 图书馆为了解决扶梯噪音问题,进行了一年的可行性论证,论证的结果是将扶梯改为了楼梯,从而给上楼带来了部分不便。
  • 学校的选课系统服务器是用柠檬做的。

学院的话只能给到60分了,但不排除未来分数变动的可能性。优点有:

  • 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还没有隔壁计算机学院那么卷。(这一点在未来肯定会变坏)
  • 部分领导尝试改革本科生教学,例如在大一的C语言课引入csapp相关的安全内容,没有用传说中的谭浩强教材。

缺点就比较有意思了,这些问题也不单方面是学院的问题,感觉更像是时代压力、老师与学生诉求不同综合带来的结果:

  • 由于学院新成立,都是从其他学院挖来的一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显而易见。(这一点在年轻力量的引入后有可能能够改善)
  • 听老师所说,某些学生会因为课程太难而举报老师,再加上学生倾向于选择事少分高的老师,因此所有专业课老师的教授难度会有所下降,进而导致学生“在课堂无法学到真正的本领”。(这似乎是大多数国内高校的通病)
  • 学院也有它的指标需要被考核,所以在本科阶段会有一门课强制学生参与竞赛,以期待学生获奖给学院增添荣誉(但目前放宽了竞赛的范围,并且也允许发表论文来替代竞赛,这一点还是值得表扬)。再加上保研的同学肯定要参与这些竞赛来增添竞争力,这属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毕业论文归档流程冗杂,每一年似乎都有同学因此破防。

总的来说,如果有读者即将进入大学的殿堂,除开你social能力很强或者家里有背景,无论是搞科研还是找工作,需要相信:B站大学或者自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当然如何平衡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学院 GPA 的考核,这是你们大学四年需要不断面对的话题,这一点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